2023年5月21日,最新發表在《Diabetologia》糖尿病學雜志(2022年影響因子/JCR分區:10.460/Q1)的一項來自瑞典的I/II期隨機雙盲安慰劑對照試驗證實,臍帶來源的間充質干細胞可維持1型糖尿病患者內源性胰島素的產生。
01
最新臨床研究結果喜人
這項研究在瑞典斯德哥爾摩的卡羅林斯卡大學醫院完成。試驗由劑量遞增和隨機雙盲安慰劑對照平行設計研究組成,研究人員將臍帶間充質干細胞和安慰劑進行臨床對照分組。
治療的入選標準為入選前2年診斷為1型糖尿病,年齡在18-40歲,空腹血漿C肽濃度>0.12nmol/l(正常值空腹血漿C肽為0.3~1.3nmol/L,1型糖尿病病人C肽水平低,就需要輸注外源性胰島素)。
主要療效終點定義為干細胞/安慰劑輸注后1年,與治療前的基線表現相比,混合食物耐受試驗中C肽AUC的變化。
● 安慰劑治療組的C肽AUC水平下降了47%,而干細胞治療組僅下降了10%,兩組有顯著差異(p<0.05)。見下圖b
● 安慰劑組患者的胰島素中位數需求增加了10u/天,而干細胞治療組個體的胰島素需求在12個月的隨訪期內沒有變化,兩組有顯著差異(p<0.05)。見下圖c
這項研究表明,同種異體臍帶來源間充質干細胞是一種治療新發1型糖尿病的安全方法,具有保護β細胞功能的潛力。
此外,研究者還評估了受試者在12個月治療前后的體重變化。B部分中,干細胞治療組受試者的中位(SD)體重減輕了0.09(3.28)公斤。而在安慰劑組中,中位(SD)體重增加4.28(3.17)kg。
總體而言,這項研究表明,同種異體臍帶來源間充質干細胞是一種治療新發1型糖尿病的安全方法,并且一次注射就具有保護β細胞功能,維持內源性胰島素產生至少一年的潛力。
02
間充質干細胞治療1型糖尿病
1型糖尿病是一種自身免疫性疾病,由易感基因與環境因素共同作用,如自身免疫系統缺陷、遺傳因素、病毒感染等,導致胰島β細胞破壞,無法自己產生胰島素,需要終身依賴胰島素注射。
盡管全世界的醫學界進行了積極的研究,但1型糖尿病至今仍無法治愈。臨床上治療的重點是通過外源性胰島素、飲食和生活方式來控制血糖水平,以預防并發癥,但控制達標率僅20%~40%。因此,應把治療焦點集中在保留和控制內源性胰島素的策略上,從而顯著降低急性和長期并發癥的風險。
間充質干細胞(MSCs)代表了一種治療糖尿病的新方法。間充質干細胞具有先天的免疫調節、促血管生成和抗纖維化特性,特別是間充質干細胞因其免疫調節能力用于多種自身免疫性疾病,已有多項臨床研究證明其作為1型糖尿病的安全干預療法的潛力。
03
國內研究進展
在國內也有兩項使用臍帶間充質干細胞治療1型糖尿病的研究,分別對15名(青醫附院)和53名(鼓樓醫院)參與者進行了靜脈輸注,報告了顯著的結果,輸注后接受治療的患者胰島素需求出現逆轉。
特別是在鼓樓醫院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主任委員朱大龍團隊的研究中,臍帶間充質干細胞降低了HbA1c,治療后24個月觀察到內源性胰島素水平和增加,MSC治療組40.7%的患者達到主要終點,幾乎是對照組的2.5倍。
一系列的突破性進展與成果,為干細胞療法治療1型糖尿病提供可靠臨床數據支持,也為糖尿病患者點燃了新的希望。相信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和臨床技術的不斷成熟,相信干細胞治療糖尿病的光明前景會被更加廣泛的證實,并為飽受糖尿病折磨的病人帶來重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