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CDE上的數據顯示,截至目前我們國家有5款針對缺血性腦卒中(又稱“中風”)的干細胞新藥IND獲批。

你可能不知道,平均每16秒就有一個中國人,死于中風。
01
腦中風治療的新選擇
盡管中風在我國已如此普遍,差不多每5個人中就有2人會在一生中患上中風一旦發病如果沒有在黃金時間及時搶救,中風及后遺癥就可能伴隨接下來的一生,但關于中風的治療及預后效果卻差強人意。
多數中風患者即便康復后再次復發的概率也極高,且復發一次比一次嚴重,中風后遺癥如偏癱、失語等也給患者和家庭造成較大負擔。
為了探尋有效的中風治療方式,干細胞移植術的發展為其提供了新的治療途徑。一項研究實驗表明,干細胞可再生修復受損的大腦神經元,從而恢復腦中風患者后遺癥癥狀:在9名年齡不等的中風偏癱患者實驗中,應用干細胞移植到腦內梗塞灶取得了一定的臨床效益。
△ 干細胞移植治療缺血性腦中風引起的癱瘓
這證明了神經干細胞移植有助于腦卒中偏癱患者運動功能的恢復,且干細胞應用于人體安全、有效,無副作用。
02
間充質細胞治療機制
隨著干細胞移植技術的發展,干細胞能再生組織、器官及干細胞的免疫調節功能得到了更多的場景應用,也為腦中風治療提供了新途徑。
2022年我國研究者發表的文獻顯示,間充質干細胞可以通過以下途徑來達到治療腦卒中的目的:
(1)間充質干細胞可以通過與免疫細胞相互作用來調節免疫系統,從而有效地促進神經系統的恢復。
(2)間充質干細胞參與腦卒中的多種病理過程,如在缺血性腦卒中的幾個階段增加細胞存活、血管生成、抑制細胞凋亡和自噬,從而促進神經功能恢復。
(3)間充質干細胞可以抑制腦卒中后細胞凋亡、抑制腦卒中后細胞自噬、促進腦卒中后細胞存活、并且可以促進腦卒中后血管生成、促進腦卒中后神經功能恢復,從而起到治療缺血性腦卒中的作用。
在上述研究中,9名年齡在30-65歲之間的偏癱患者在中風后5-24個月接受人源神經干細胞NSI-566腦內移植,NSI-566被移植至腦內梗塞灶附近。連續24個月的隨訪數據顯示,所有劑量的干細胞治療耐受性都很好,沒有發生神經系統惡化或與治療相關的不良并發癥,這證明了干細胞應用的安全性問題。
移植到腦內梗塞病灶的干細胞,通過分化為神經系統的各類細胞、分泌營養因子,促進神經和血管再生,修復受損的血-腦脊液屏障,減輕炎性反應等促進腦梗死動物的神經功能恢復,讓9例臨床患者偏癱的癥狀得到了明顯改善。
影像學研究的結果表明,干細胞植入區出現了新的神經組織,這也證明了人源神經干細胞NSI-566治療偏癱性腦卒中擁有一定的臨床益處。
截止到2022年6月30日,研究人員獨立對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和Web of Science等幾個電子數據庫進行了全面的文獻檢索。采用以下關鍵詞檢索了評估干細胞治療缺血性中風的研究:“干細胞”與“缺血”、“中風”、“大腦中動脈閉塞”或“MCAO”。共檢索到了在2005年至2019年期間來自韓國、印度、英國、中國、美國、埃及和西班牙的16份報告。
眾多的報告均表明,研究者們越來越重視干細胞在治療缺血性腦卒中作用的研究,也表明間充質干細胞在缺血性腦卒中的治療中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